第五单元 长城嬗替篇
一、战国秦汉民族往来的前沿地带
战国至秦汉七百余年间,河套阴山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南北各民族交往的前沿地带。战国中期赵国北逐匈奴,占领河套,在阴山之南修筑长城;战国后期匈奴又入何套,秦代再败匈奴,在阴山之中修筑长城,并设郡县;秦末匈奴再入河套,西汉前期又大举北伐匈奴,在阴山之北修筑长城,并于河套地区重设郡县。南北王朝在长城内外征战角逐,但更多是民族间的和平往来。匈奴族促进了河套畜牧业的兴盛,泰汉王朝推动了河套农业的发展。南北民族的融合交流,农牧经济的交互繁荣,推动了河套文化的形成。
二、魏晋北朝民族互化的天设熔炉
自魏晋至南北朝的三百余年中,河套阴山地区因地理位置特殊,成为北方民族交汇的大熔炉。先后有乌桓、鲜卑、羌、氐、柔然、敕勒等草原民族次第进入河套地区,据地称雄,互相攻战。特别是拓跋鲜卑,崛起河套,建立北魏,继而南进,雄居中国北方。并在阴山之北设著名的六大军镇,以保卫北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相互发展时期,当时进入河套地区的北方草原民族和当地汉族相互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重大历史贡献,也使河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三、隋唐五代民族交汇的通衢中枢
在隋店五代近四百年的时间里,河套阴山地区一直是中原倚重的北方要枢。当时游牧于中国北方草的主要民族是突厥与回纥,唐王朝在河套地区设著名的东、中、西三受降城,以遏突厥回纥南下;倚三受降城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枢转地,与漠北草原民族与密切往来;并附设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及六胡州以管理归附突厥民众。各民族在阴山河套地区,杂相混居,战少和多,水乳交融,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促进了河套文化内涵的多元化。
四、辽宋金夏民族鼎足的三角地域
在辽宋金夏三百五十余年中,河套阴山地区是分立封建政权对峙的三角地域,是中华版图上又一次军政聚焦区。先是辽、北宋、西夏三方在河套对峙,辽居东,西夏居西,北宋居南:后是金、西夏、蒙古三方在河套对峙,金居南,西夏居西,蒙古居阴山南北。各封建政权纷纷在河套地区设军镇,集军民屯防,时而连纵征战,时而罢兵议和,但总的趋势是战少和多。契丹、党项、女真及汉族,相互交流,渐趋同化,成为当时国内民族融合的特殊地带,推动河套特色地域文化进一步走向成熟。
五、元明清民族融合的沃土
在元明清近六百五十年间,河套阴山地区一直是历代王朝重视的军政要地。元代全国统一,河套地区分属中书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管辖,是遥控漠北漠西的基地。明朝环河套修筑长城,并设大同、太原、榆林、宁夏四军事重镇;蒙古据阴山河套,建城驻牧,与明廷战和往来。清代全国统—,清廷在河套地区设置蒙古盟旗,并建绥远、宁夏二驻防军镇,以固北部边疆。河套阴山地区,经元明清三代发展,蒙汉回等多个少数民族交往日益融洽,作为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区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