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从草原上流过 ——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
展览介绍
一、多元文明的汇聚之地(史前-商周时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脉,这是已为众多考古发现所证明了的史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内蒙古黄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生存。到了新石器时代,这里不仅有以仰韶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原始农耕文明,也接受了来自于北方区域的狩猎和采集文化。进入青铜时代后,黄河沿岸地区更成为多种生业形态族群生息繁衍的重要区域。时代的更迭,种族的交融,文明的互鉴,使得这里逐步形成了多种文化交叉并行、共融共生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力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二、文明交流的牢固纽带(春秋战国-隋唐时期)
自商周以来,黄河流域逐渐成为欧亚大陆草原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流、交往的重要区域,这也就是考古学上所谓的“长城文化带”或“北方文化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将蒙恬“略取河南地”,长城体系的渐趋完备以及中原王朝的屯垦戍边等,逐渐形成了长城以北利牧,长城以南益农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特色。从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黄河流域既是中原王朝建制体系完备、屯垦自养的“边塞之地”,又是安置内附草原民族的“受降”区域。多民族的交往与融合,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特征。
三、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家园(辽宋夏-元明清)
从辽宋夏金元到明清时期,黄河流经内蒙古的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属不同政权,也都可见历朝历代的建制遗迹,但多民族融合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旋律。元王朝统一后,在黄河沿岸实行农牧并举的政策,草原丝绸之路和区域商品贸易也蓬勃发展起来。入明以后,随着明蒙和议以及成吉思汗陵寝的迁入,明蒙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阶段,民族融合也得到了发展。清中晚期以来,随着中原民族的大量涌入以及旅蒙商人的经营热潮,在黄河河套流域呈现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生产与草原牛羊布野、毡帐为家的牧区生活,以及大小不一、商贾辐辏的商业中心交相辉映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