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两会“博物馆、文物、美育、文化遗产、文旅” 相关提案建议报道(一)
一、政府工作报告: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
——摘自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二、何毓灵:做好甲骨文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推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何毓灵建议尽快启动甲骨文数字化工程, 在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建设甲骨文数字化平台。最大程度地保存甲骨及其承载文字的原始面貌,是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实现永续保存与传承的目标。以三维建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甲骨文数字化工程,将为甲骨缀合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可以有效提高缀合的效率和成功率。
三、们发延:让主题展馆发挥更好更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民族文物工作,既是文物工作,也是民族工作。”全国政协委员们发延说:“做民族工作,不与少数民族同胞推心置腹,不与他们交朋友,是做不好的;做民族调查研究,怕危险,不敢深入当地,是做不好的。”们发延委员特别关注各地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馆时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他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让这些主题展馆发挥更好更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四、马萧林:让文物活起来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
革命文物是文物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加强对革命文物保护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马萧林介绍,文物保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社会公众也需要关注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真正地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它的重要价值。
五、郭进:充分挖掘化石科研科普价值就是最好的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郭进认为,应充分挖掘化石资源背后的科研、科普价值,合理地开发利用。他表示,依托博物馆,专业团队能够收集与收藏大量化石资源,防止化石被破坏或流失海外,并建议:“降低各类博物馆申请国家免开基金的门槛约束,加大支持力度,让更多博物馆的科普宣教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欠发达地区博物馆的资金支持给予一定的倾斜,让科普教育真正实现公平。”
六、王瑞霞:让文物在数字化中“活”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王瑞霞认为,相比积极打击文物犯罪,文物数字化保护需要更多关注。“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息记录的工作,是文化资源长久保存并得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基础性工作。”她说,文物倘若不小心被破坏,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文物数字化档案“复活”。
七、徐星:精准分类施策,完善科学类博物馆体系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国家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人大代表徐星说“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应通过精准施策,支持他们更健康地发展下去。”他通过广泛调研,建议对国家公共自然科学博物馆进一步扩大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在其中的运用,把博物馆现有的科普教育资源由集中式分布转向分散式分布,从传统的集中式展示标本和传播知识转向分散式科普,并建立专项基金来推动优质科普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转移和分配到小微博物馆,惠及更多民众。
对于民营类自然科学博物馆,徐星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为民营和其他企业化运作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各类优惠政策,建立专项基金,并积极为民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提供专业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八、民盟中央建议制定文博单位文创人员职称评定细则
民盟中央拟在2023全国两会上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促进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提案》。民盟中央建议,首先要尽快修订《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完善文博文创授权机制,建立起以授权为主的文创开发模式。其次,加强产业政策文件的可执行性。再次,引进、培养人才,制定文博单位文创人员职称评定细则。最后,加大文博文创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力度。
九、李骏虎:建议建设华夏文明博物馆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李骏虎将提交题为《关于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建设华夏文明博物馆的建议》的提案。“就山西而言,应该立足黄河文明孕育出的三晋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加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主题展示。”李骏虎建议,在建设黄河文化公园山西段总体规划布局中,在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合理选址建设“华夏文明博物馆”,展示中华文明的源流和伟大,并组建专门的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整合力量,培养专家研究团队,比如在山西省社科院增设黄河文化研究院,深度挖掘山西黄河流域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
十、杭侃: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将提交“加强文化遗产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建议”,切实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蓄力。
杭侃建议,要加强我国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强调文化遗产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完善文化遗产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培养机制,必要时成立国家遗产学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人才和学术支撑。